《百年孤独》读后感
by 陆郎

          ​每一部世界名著都会反映某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社会背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反映了15世纪法国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冲突,鲁迅的《阿Q正传》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中国底层人民的愚昧状态。同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一百多年来拉丁美洲的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入侵后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动荡。原著以西班牙语写作,我阅读的是拉巴萨的英译本和黄锦炎等的中译本。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一度在国内掀起狂热的模仿潮,不少知名作家争相模仿该书的写作特点,有的作家模仿其开篇揭示方式,在当前时间点上同时展开将来和过去两个时间点来引导全文开篇,还有的作家模仿其表现手法,在中国乡土文学中大量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从莫言的《红高粱》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品里便能发现模仿的痕迹。在《百年孤独》一书中,使用3个时间点来引导开篇的方式不仅出现在第1章,且在其后章节里也被使用,摘取两段文字做类比如下。 

          第1章开篇——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第10章开篇—— “若干年之后,当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奥雷良诺第二一定会记得六月份一个淫雨连绵的下午,他踏进房去看他头生儿子时的情景。” 

          由于已有很多读者从思想深度和社会层面上发表了对该作品的理解,因此,我则从另一个角度——叙述手段,尤其是对每个家庭成员离开人世的描写手法上,对该作品试作一些分析。 

           这部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亚(Buendia)家族从第1代成员迁徙到马贡多(Macondo)开荒、建立和领导村庄建设开始,后来逐渐发展壮大,从马贡多村发展成马贡多镇,后来又被提升为市并由保守党将领担任第1任市长(第8章),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家族延续到第6代之后便人丁凋零,随着最后一个孩子的去世,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市一起被飓风刮走,并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第20章)。因此,作者要通过作品表达的孤独,不仅指个人的孤独,还反映了村庄、城镇乃至更大范围的拉美区域的长期孤立的状态,西班牙语原版书名中的“soledad”一词不仅指孤独,还包含了偏僻和与世隔绝的意思。可是在汉语中找不到能够同时表示孤独、偏僻和与世隔绝三层意思的译文,于是中文译者选用了意思最接近的词“孤独”。正如书名中soledad所表达的那样,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不但是孤独地活着,而且是孤独地离开世界,甚至连马贡多市也随着飓风孤独地离开了世界,人们再也不会记得它。 

          首先,第3代的阿卡迪奥因参与自由党起义而被保守党政府枪决。书中描写如下—— “上尉下令开枪,阿卡迪奥几乎来不及挺起胸膛抬起头,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涌出一股热乎乎的液体,烧灼着他的大腿。‘你们这批王八蛋!’他喊道,‘自由党万岁!’” 阿卡迪奥被枪决是因为自由党在军事上被保守党打败了,而在被枪决的那个时候,阿卡迪奥面对的全是敌对方面的军人,毫无疑问那时候他是孤独的。 

           接着,阿卡迪奥的父亲,第2代的霍塞·阿卡迪奥意外去世,他的死因是一个未解的疑团。书中描写如下—— “霍塞·阿卡迪奥刚关上门,蓦地一声枪响震动了整幢房子。…………她(注:乌苏拉,死者的母亲)来到广场,推门走进一间从未来过的屋子,她又推开卧室的门,一股火药燃烧以后的气味呛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只见霍塞·阿卡迪奥脸朝下,趴在地上,压在他刚脱下的绑腿上。于是她看到了这股血流的起点,他右耳里的血已经不再涌出了。” 从霍塞·阿卡迪奥死亡时的姿势隐约能猜出他可能死于猎枪走火,但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死因,因而不排除谋杀的可能性。乌苏拉作为母亲竟“从未来过”儿子居住的屋子,可见霍塞·阿卡迪奥离开人世时是多么地孤独而又突然。 

           再接着,第1代的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在白日梦中去世。书中描写如下—— “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个人时,他就以梦见无数的房间聊以自慰。他梦见自己从床上起来,打开门,走到另一间相同的房间里,摆着同样熟铁床头架的床,同样的藤椅,同样的圣女雷梅苔丝的小画像挂在房间的后墙上。从这间房间他又走到另一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那里开着门,通向又一间完全相同的房间,然后再走到另一间毫无二致的房间里,一间一间走下去,没完没了。他很喜欢一间一间走下去,就象走在一条两旁镶有镜子的长廊里,直到普罗登肖·阿基拉尔来拍他的肩头才止步。于是,他又一间房间一间房间地往回走,慢慢醒过来,他走完相反的路程,在现实世界的房间里遇见普罗登肖·阿基拉尔。但是有天晚上,那是把他拖到床上的两个星期之后,普罗登肖·阿基拉尔在中间一个房间拍他的肩头,他以为这是真实的房间,就永远留在那儿了。” 作者把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去世前的孤独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他生前的最后时光,一直孤独地生活在白日梦中,而且他死亡时毫无痛苦。 

           随后,第4代中最美貌的,也最特立独行的少女,俏姑娘雷梅苔丝,升天了,真正地升天了。书中描写如下—— “直到三月的一个下午,菲南达想在花园里折叠她的粗麻布床单,请家里的女人们帮忙。她们刚开始折叠,阿玛兰塔就发现俏姑娘雷梅苔丝面色白得透明……菲南达觉得有一阵发光的微风把床单从她手中吹起,并把它完全展开。阿玛兰塔感到衬裙的花边也在神秘地飘动,她想抓住床单不致掉下去,就在这时,俏姑娘雷梅苔丝开始向上飞升。乌苏拉的眼睛几乎全瞎了,此时却只有她还能镇静地辨别出这阵无可挽回的闪着光的微风是什么东西。她松开手,让床单随光远去,只见俏姑娘雷梅苔丝在朝她挥手告别。床单令人目眩地扑扇着和她一起飞升,同她一起渐渐离开了布满金龟子和大丽花的天空,穿过了刚过下午四点钟的空间,同她一起永远地消失在太空之中,连人们记忆所及的、飞得最高的鸟儿也赶不上。” 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夸张的,貌似脱离常识却又紧贴现实的故事情节,如同之前所描写的一个人虽然死亡了而其灵魂却依旧能够现身和朋友交流,镇上连续4年11个月下着雨,以及失眠症会通过食物传染等,尽管情节荒诞却不至于让读者为其荒诞部分进行过多的逻辑思考。俏姑娘雷梅苔丝由于其特殊的性格,不拘世俗规则而一直不合群,而她离开人世的方式也是特别的和不拘世俗的——居然和床单一起升天。 

           再随后,第2代中最杰出的人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一个人在散步时孤独地死去。书中描写如下—— “于是,他一边想着马戏团,一边向栗树走去。小便时他还试图继续想马戏团的事,却已经记不起来了。他象一只小鸡似地把头缩进脖子里,前额往栗树干上一靠,就一动不动了。家里人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一点才发觉,那是圣塔索菲娅·德·拉·佩达到后院去倒垃圾,才注意到兀鹫正在一只只飞下来。”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曾经在全国范围影响巨大,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担任革命军总司令,领导部队与政府对抗,停战后连总统都不得不亲自慰问他,然而这样一位老将军,在晚年时发现自己不得志,却又不能像年轻时那样领导起义军来反抗政府,曾经的老战友们一个个离世,活着的也大多力不从心了,这种“英雄迟暮”式的描述令人感觉无比凄凉。 

           此外,家族中其他人离开人世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的,但毫无意外都是孤独地离开的。上校的17个私生子都是被暗杀的;第1代领养的女儿雷蓓卡临死前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3天后当局把卧室门打开,“人们看到雷蓓卡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身子蜷得象一只虾,头顶因长发癣而光秃了,大拇指还放在嘴里。”;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是孤独地被蚂蚁吃掉的。贯穿《百年孤独》整部作品,家族中所有人的去世,都毫无例外伴随着孤独这条主线。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作家,莫言、苏童、陈忠实、余华的乡土文学和伤痕文学中时常看到模仿的痕迹。于是,自从80年代之后,面对空白的写稿,中国的作家准会回想起,马尔克斯带领他们领略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那个遥远的清晨。

——完成于 2015年5月31日